青春赋能振兴路,沧沟同谱发展篇。重庆外语外事学院“情系沧沟,青年同行”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武隆区沧沟乡的八天实践中,以脚步丈量乡土,用行动践行担当。从产业调研到非遗传承,从志愿服务到人文交流,实践团以青年视角解锁乡村振兴密码,为这片兼具山水之美与人文底蕴的土地注入青春动能。
山水为基:探路特色产业振兴
沧沟乡“两山两河”的生态禀赋,为特色产业发展埋下伏笔。实践团首站便聚焦当地“体育+旅游”融合发展路径,深入天心眼轻探险主题环线实地调研。11公里的徒步路线串联起溶洞、峡谷、草甸等自然景观,却也存在标识老化、设施不足等问题。队员们徒步记录沿途细节,与向导郑建波探讨优化方案,提出增设智能导航标识、完善休息区布局等建议,为打造“国际户外运动小镇”提供青年思路。
产业调研的脚步延伸至田间地头。在大田村莲田,实践团发现荷花经济带动莲蓬、西瓜等农产品热销,却因现金交易为主的支付方式制约外销;在赵叔的西瓜地,清甜多汁的“沧沟西瓜”虽获地理标志认证,仍依赖传统零售模式。针对销售痛点,队员们整理出“推广移动支付”“拓展直播销售”等可行性方案,助力特色农产品从“田间”走向“云端”。
匠心为脉:守护非遗文化根魂
沧沟的烟火气里,藏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。实践团循着香气走进大田村烟熏豆干工坊,见证了梁婆婆的“七步制豆法”:石磨研磨的细腻、柴火慢熏的醇厚、老卤浸润的绵长,每一步都凝结着“多一分则过,少一分则欠”的讲究。队员们不仅体验推磨滤浆,更帮着向游客讲述手艺故事,收集到“升级包装”“拓宽网购市场”等市场反馈。
在犟哥苕粉作坊,张姐夫妇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动容。高温环境中每日站立十余小时,从红薯栽种到挂晾风干,十几道工序的严苛把控,让纯手工苕粉成为“舌尖上的非遗”。实践团成员记录下制作全过程,计划通过短视频宣传扩大影响力。而沧沟乡中心小学校的土陶工坊里,左昌林老师的双手在转盘上翻飞,陶土在掌心蜕变为器皿,队员们笨拙模仿时才懂得,“慢工出细活”是对传统最深的敬畏。
从豆干的草木香到苕粉的薯甜味,从土陶的古朴纹到匠人的心传口授,实践团以青年视角为非遗技艺接上时代地气,让老手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。
真情为本:书写人文关怀篇章
乡村的温度,藏在老党员的皱纹里,融在孩子的笑容中。在有着53年党龄的李子兴家中,“翻身不忘共产党,幸福不忘毛主席”的对联诉说着赤诚初心。李老讲述自掏腰包修公路、缴纳万元特殊党费的故事,那句“党员就该冲在前面”让队员们读懂信仰的重量。贺龙元帅驻扎地旧址的斑驳墙壁,更默默传承着军民同心的红色基因。
温情在烟火气中流转。实践团走进贫困户冉大哥家,一起调馅包饺子,孩子捏出的“小元宝”驱散了陌生距离;参与防汛演练时,跟着干部搀扶老人、转移群众,体会“有备无患”的基层担当;开展“洁小青”志愿活动,用蓝色身影擦亮街道,向村民传递环保理念。这些瞬间让实践团深刻认识到,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,更要暖人心。
八天的实践,是结束也是新的起点。实践团带走的是沧沟的特产与难忘的记忆,留下的是步道优化、非遗推广、品牌建设的数十条建议。从山水间的产业蓝图,到工坊里的匠心传承,再到乡野间的人文温情,队员们用青春实践证明:乡村振兴的路上,青年从不是过客,而是扎根大地的同行者。
如今,荷风依旧拂过沧沟的莲田,陶火仍在土陶工坊中燃烧。这场青春与乡土的相遇,不仅为沧沟的发展注入活力,更让青年们懂得:只有腿上沾满泥点子,脑子里才能想出金点子。青年与土地的故事,将在更多人心中延续。
重庆外语外事学院 “情系沧沟,青年同行”乡村振兴促进团